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两人是否相爱
[1]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
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人是一位宫妃,在春日桃花红艳盛开之时,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的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务须多言,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这个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著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忘记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作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越发汹涌难自控,已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余下全文>>
二: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爱情
一本小说中长孙这样对李世民说过:“过去的时候,我们之间的相处,说不上亲密,但却彼此相知,就像几乎每一对世族之间的夫妻一样,我们清楚家族的荣耀,天下的皇权才是最重要的。每一次都是你触然去开拓,无论是江山还是女人,而我则负责秩序的维持,先是王府的姬妾,再是大唐的后宫……”明君贤后,是他们一辈子的枷锁,爱这个字对他们来说,感觉有些小了……年少气盛的李世民英雄,英雄可以不拘于世间的规则,只要征服,直到后来,他要做明君,明君却再也不能任意的放纵,当他开始寻找疲惫过后宁静,他才看到了长孙。我觉得他们之间,开始是无法爱,后来是来不及爱,但有比爱更重要的东西,一直存在,对李世民来说,长孙无疑是最了解他的人,所以长孙在他心里的地位是没人可以取代的。
三: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感情很深?
长孙皇后和太宗不是政治婚姻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 李世民当时16岁 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的时候 是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 寄住在舅舅高士廉家中 而且出嫁时舅舅高士廉 也被贬官流放 整个家族都是在走下坡路 虽是名门贵族但也只是空壳而已 何来的政治婚姻?这样的长孙家族还能帮唐国公李家吗?
长孙皇后36岁去世,也不算早逝啊 古代人寿命本身就不长,比长孙死的早的人多了去了,只是长孙从小身体就不好,而且还帮李世民生了7个孩子,一个正常女人的身体都未必能吃得消吧?
长孙皇后觉得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荣宠一生,致死不衰,去世的前一年还为李世民产下一个女儿呢~而且长孙死后看看史料不止一次记载太宗的悲伤,是极度悲伤,不能自控,先不说历史上的皇帝,历史上有哪些男人能做到妻子去世走如此悲伤的?何况还是皇帝,长孙去世后,李世民把对她的爱转接到她的孩子身上,只要是长孙生的孩子,全部都是李世民最爱的,就算是谋反都没将其处死,但是其他妃子生的孩子就不同了,不光是对长孙的孩子偏爱,对整个长孙家族的人都是非常偏爱,袒护的,有几个皇帝能做到?不是爱之深,那是什么?可能现在浮躁的社会很难让人去想象一个男人会如此深爱一个女人,而且这个男人还是千古一贤帝,这样的头衔本该是风流,薄情,但是李世民并不庸俗,他就是深爱自己的结发妻子,在妻子去世13年直到自己去世,都没有再立皇后,因为他心中的皇后只有一人,无人能比,那就是长孙氏,李世民死后,和长孙氏合葬在唐昭陵,李世民开创了帝后合葬先例
下面看看李世民为长孙氏都做了些什么,如果这都不算爱,我不知道何为爱
1.长孙氏13岁 李世民16岁两人成亲
2.李世民早期在外征战,长孙氏陪在左右(当然不是每次战役都会前去)
3.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只带了长孙氏在身边
4.在长孙皇后久病不愈的时候,李世民修葺了全国的破旧寺庙,还亲自北上太原,为爱妻祈福。虽然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
5.贞观8年皇后病情开始加重,太宗要为其实行大赦,后因为皇后极力阻止才收回成命。
6.贞观9年,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
7.贞观10年,因文德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共修废庙392座
8.贞观10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应皇后所请,以山为陵。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
9.初唐之前确切地说太宗之前,皇后的谥号一般是两个字,其中前一个字是其丈夫的谥号,后一个字是自己的谥号,用不着早早给自己定谥号,对于古人来说,这是很不吉利的事,皇帝犹为忌讳这些,李世民之所以不按惯例采用单谥,而给长孙皇后使用双谥,并且采用一般只给帝王使用的‘文’字。应该是觉得传统的‘德’字,不足以形容妻子完美的(他眼中)。觉得还应该加上‘文’字这个最高礼遇,这一点还曾经被清代史学家赵翼批评过,指责太宗破坏男尊女卑的惯例,夫从妇谥,因为当李世民死后,李治还想继续保留这种‘门外于双栈道上起舍,宫人供养如平常’的做法时,大臣对李治说,不可以保留,因为这是违反礼制的做法,前朝从来没有过
10.十一月,庚午(疑误),将文德皇后安葬在昭陵。将军段志玄、宇文士及分别统领士兵出萧章门护送灵车。太宗夜里派太监到二人军营,宇文士及开门接......余下全文>>
四: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葬在一起了
是,长孙皇后:生于601年(隋仁寿元年),小字“观音婢”,生废太子(恒山愍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崩于贞观十年(637年),享年36岁,谥号:文德顺圣皇后,与唐太宗合葬昭陵地宫。
五: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感情怎样?
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余下全文>>
六:李世民登基十三天才封长孙皇后为什么
大业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婚后长孙氏回永兴坊省亲,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在长孙氏居住的地方看见了一匹高头大马,而且鞍勒等物准备得一应俱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于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说:“此女贵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册封其妻长孙氏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与李世民的长子诞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不过承乾有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为这个孙子亲赐。
武德三年,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与李泰分别被册封为恒山郡王与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丽质——天生丽质难自弃,单从这名字中就可想见李世民对这个宝贝女儿的喜爱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将宜都郡王李泰进封为卫王,加授上柱国,以继李元霸之后。原本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并授予上柱国的勋官,这对李世民一家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唐高祖特别准许李世民可以自己铸三炉的钱,据唐玄宗时的大臣郑虔所说,欧阳询奉上蜡样时,王妃长孙氏曾不小心在蜡样上留下了一点指甲的痕迹,于是开元通宝铸造完成后上面便有了一缕“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长子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唐高祖将恒山郡王李承乾徙封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氏的另一个侄子,也就是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为妻子长孙氏的身体不太好,李世民在经过太原的时候想到妻子曾经在玄中寺聆听钟声并修葺寺庙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会寺中的高僧道绰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宝,以此为妻子祈福。
随着大唐江山的统一,李世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京城,又因为功高震主,秦王府与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积怨也日渐加深。长孙氏便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为女眷的优势,时常进宫侍奉高祖与他的后宫嫔妃,尽力弥补彼此之间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与东宫的局势越来越紧张,长孙氏与房玄龄“同心影助”,共同辅佐李世民。最后,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门埋伏,长孙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将士们都感激万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而长孙氏也被册拜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后的第13天,就将自己的妻子长孙氏册立为皇后,丝毫不顾此时突厥压境的巨大威胁,并追赠自己的岳父长孙晟为司空、齐国公,谥曰献。十月癸亥,又立嫡长子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玄武门之变中功勋第一的长孙无忌袭爵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又因为长孙无忌与自己年少时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与功臣的双重身份,唐太宗对他格外重视,经常让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书右仆射的要职。三月癸巳,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
同年,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唐太宗却因为长孙敞是妻子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不久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薛国公长孙安业与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等人谋反事泄,按罪当死,但长孙皇后却......余下全文>>
七:李世民的王皇后和长孙皇后谁大
李世民只有长孙皇后。
早年经历
长孙皇后,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亲
长孙皇后
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亲高氏为汉族人,同母兄长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长孙皇后于隋朝仁寿元年出生,八岁时父亲死后,她由舅父高士廉抚养,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4] 隋朝大业九年(13岁)嫁予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唐朝武德元年册封为秦王妃。[5] 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她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诸将士。[6-7] 李世民即位13天后,被册封为皇后。
鹣鲽情深
古人对贤后之“贤”的诠释,导致今天的人们往往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贤
长孙皇后影视形象
后之贤指的就是对后宫嫔妃仁厚宽和,更有甚者误以为所谓的贤后就如同深宫怨妇、后宫保姆一般,但史实告诉我们,真正的贤后不光是皇帝的佳偶、贤妻,也不光是对后宫仁慈的六宫之主,更是对国家大有裨益的存在,正如《旧唐书长孙皇后传》[8] 上并没有记载长孙皇后是如何对待后宫嫔妃的,但照样称其为贤后。
从史书记载来看,长孙皇后对妃嫔与宫人的态度是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当她们生病时,皇后会把自己的珍贵药品赏赐给她们,因此妃嫔与宫人对她无不爱戴;[9] 豫章公主的生母难产而死,长孙皇后便将豫章公主抚养膝下;[10-11] 后宫中不论嫡出皇子还是庶出皇子,长孙皇后都一样教导他们,要勤俭节约,所以即便是太子李承乾想要添加东宫的器物,长孙皇后也没有答应,并严肃地说:“身为太子该担心的是品德不够,名声不够,而不是担心东西不够用。”[12-13] 这样宽和仁慈的六宫之主的确是贤惠,但这并不是长孙皇后被后世之人赞誉为一代贤后的最重要的原因。
李世民的后宫之所以那么风平浪静,并不仅是长孙皇后的宽容慈悲感动了这些嫔妃,宽容慈悲并不能阻挡争宠出头之心,史书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宠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让后宫真正风平浪静息了争宠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为唐太宗独爱长孙皇后一人,后宫中除了生育孩子外再无记载的无宠嫔妃们,并不会蠢笨到以卵击石自寻死路的地步,只能安分守己,后宫中自然也就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
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强势多么出众,若没有男人的垂青,她几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长孙皇后能成就一场惊世华丽,成为千古传颂的贤后,李世民居功至伟。
千百年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不仅正史上的记载数不胜数,就连各种民间传说也是层出不穷。但近些年来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或许是因为长孙皇后没有仗着唐太宗对自己的宠爱残害妃嫔、祸国殃民,又或许是一些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说成了怨偶。
也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李世民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所谓的“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钟情于自己的妻子,只对长孙皇后痴心。
太宗独宠
长孙皇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
长孙皇后影视形象
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长孙无忌为宰执,[14] [15] 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长孙安业;[16-18] 史载“造次必循礼”[19] 。
贞观初年,长孙......余下全文>>
八:李世民是真心爱的长孙皇后吗?
他是喜欢他大老婆,可他老婆一直对李建成念念不
忘,只是他粗心大意傻逼一个完全被蒙在骨头里。不是他大舅子就没有这么个所谓大度礌德的皇后。
主动帮老公纳妾,是真爱吗?!总觉得哪里哪里不对劲。不过李世民确实喜欢她。但是后来魏征房玄
龄的老婆们的表现才发觉他老婆太过贤惠了!!!怀疑真爱ing. 后来又觉得自己的亲生小娃娃儿太
可怜了,于是就走上了超级奶爸的行列。
李建成的子嗣都叫什么承@承@,李世民居然有个儿子也叫李承乾。
九: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陵墓在哪?为什么还不去发掘?
昭陵 李世民 (公元599-649年),李渊次子,母窦皇后。封秦王,通过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而后继位,在位24年(公元626-649年),中毒死,葬昭陵,年号贞观。 昭陵 位于 陕西省 礼泉县东北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上。九嵕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唐太宗李世民 是一位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为建立统一强盛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祖李渊立 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嫉妒太宗之功,屡次陷害,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唐太宗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尔虞我诈、嗜酒色如命、畋猎成性的兄长李建成,并同时杀死了谋害他的弟弟齐王元吉,迫使李渊让位,自己当了皇帝。第二年改元“贞观”。他继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昭陵 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九峻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逞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 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 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面积东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尚可辨认。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面积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围墙基厚约3.5米,其范围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现由山南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阈一对,此处当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宫”遗址,当时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这里。昭陵地面建筑早年毁坏,仅留几处废墟,但在献殿遗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一个鸱尾,高1.5米,底长1米,宽0.......余下全文>>
十: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是如何相识的
猜想1:长孙皇后的哥哥是长孙无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无忌是北魏拓跋氏贵族后代,父亲死得很早,跟妹妹一起是舅舅高士廉养大的。高士廉识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把长孙无忌的妹妹聘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猜想2:李家与长孙家是世交,长孙皇后(历史上一种说话,长孙皇后名叫长孙无垢,后面我就以此称呼长孙皇后)的父亲叫长孙晟,(是北周与隋朝的名将。你可以在百度百科里找到他的资料。)长孙晟很早就死了,所以,长孙无忌兄妹是舅舅高士廉养大的。小时候,李世民就与长孙无忌玩得非常要好。常常会去高家串门找长孙无忌玩。很可能在一次偶然中见到长孙无垢,而且这次见面给李世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而且喜欢上了她。李世民是将门之后,而高家是官宦之家,名门郡望,长孙无垢很小就通学文史,而李世民年纪小时对习武,骑马射箭很着迷。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曾说过,他年经时,重武轻文,是两个影响他,使他重视文史的,一个是他母亲,一个是妻子。李世民看上自己甥女的事让高士廉知道了,高士廉观察过李世民,发现他有过人之处,而且家世显赫。也有意成全他,因此,李世民在没与长孙无垢结婚前,有过多次见面与交谈。能见面的原因是因为长孙无忌,而高士廉也没阻止。后来甚至,长孙无忌或高士廉看出李世民心思,向他暗示过。最后李世民向李渊提出要去高家提亲或者是李渊也看出了李世民喜欢长孙家小女孩,所以去提亲的。结婚时,李世民16岁,长孙无垢才13岁。19岁时,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生第一个孩子。34岁病逝。加述,李世民很小就有过人之处,而且长相上也弄与常人,可能是因为气质。这两点,历史上有较多记载,小时候李渊带李世民出去,遇到一个算命的,看到李渊父子,说贵人有贵子,说李世民不出20岁便可济世救民,这个是正史上说,现在来说,可能不实,但是有一点是事实,就是李渊做太原留守每次去打仗,把所有儿子都留家里,却独带李世民在身边。这说明李世民有过人之处。李世民也因此,游历边关,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而李渊做了皇帝后,老同事李密,一直看不上李渊,当看到李世民时,不由的有几分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