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方法!
新农村建设是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的一项决议,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订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远景设计研究院新农村规划设计多年,至于建议、方法,自然可了解。
二:大家来谈谈对新农村建设现状的看法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安塞县沿河湾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各项建设事业都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农业、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但农业生产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旱涝、冰雹、冻害、虫灾、动物疫情等自然灾害,这些不确定因素决定农民的增收压力和产业风险比较大。
2、沿河湾镇目前还基本没有农业产业化企业,无法与农户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制约很大。
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外输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壮年为主,在家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专业技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较难。
4、农村基础设施相当薄弱,信息比较闭塞。沿河湾镇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了村村通油路,但由于地处山区,有的拐沟村的交通仍然不方便,不利于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传播;电话的普及率虽然很高,但是当前信息传播最丰富,最快捷的互联网的普及率还很低,基本处于空白和半空白的状况,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5、部分村庄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有的是普通石窑,有的是年久的土窑,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环境意识较低,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村巷卫生较差,居住环境较差。
6、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医疗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
7、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从现状上看,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正常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儿童、老人和妇女。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赌博、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
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沿河湾镇实际出发,今后一个时期内,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果畜棚栽复合型现代农业和传统农耕为支撑,以水电路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人居环境优化改造为切入点,以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民培育为抓手,以群众性的和谐文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全镇农村社会稳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这一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入手,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核心是要培育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沿河湾由于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许多农产品如苹果、大棚菜、葡萄、西瓜等产品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余下全文>>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是什么
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他批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农村出现的农民豪宅,看起来繁富讲究,其实有土地和资源浪费之嫌。在建设新民居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广泛采用节约的新技术。
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瓶颈。
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应按照卫生标准规划和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
新农民,有了新的设施和环境远远不够,关键要有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即四有农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像浙江一些富裕农村大修豪华坟墓等现象就不符合新风尚的要求。
四: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建设规划滞后。长期以来,村级规划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并且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靠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严重阻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也增加了农村管理的难度。
2、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由于农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农村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苍蝇乱飞、污水乱流、摊点乱摆、牲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正当使用化肥、农药等,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
3、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居民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及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小农意识浓厚,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违法违纪行为仍有出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村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农村建设资金匮乏。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巨大,县乡村财力薄弱,尤其是在农村“三减免二取消”后,镇、村二级只能够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根本没有财力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力度。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大量资金的投入作为物质保证,这不是农村集体经济自身能够一力承担的,因此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倾向、两个支持”的论断,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力度,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一方面要加大中央、省、地级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项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类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继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研究并通过贴息、税收、补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农业农村建设。
2、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做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规范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生产模式,有效控制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要使用科技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的力度,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排污情况的监督管理,减少农业自身导致的污染。
3、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前,大多农民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思想落后,对建设新农村缺乏足够认识,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地方存在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农村居民知足长乐、固步自封、怕冒风险、不讲效率的生活生产态度,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对接、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研究解决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问题。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5、要细化新农村建设......余下全文>>
五: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北京著名规划设计院——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认为: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活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六:求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也是“生产发展”的渠道之一。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专家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这些都与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变。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余下全文>>
七:结合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内涵,谈谈你对新农村规划的看法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安塞县沿河湾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各项建设事业都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农业、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但农业生产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旱涝、冰雹、冻害、虫灾、动物疫情等自然灾害,这些不确定因素决定农民的增收压力和产业风险比较大。
2、沿河湾镇目前还基本没有农业产业化企业,无法与农户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制约很大。
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外输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壮年为主,在家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专业技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较难。
4、农村基础设施相当薄弱,信息比较闭塞。沿河湾镇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了村村通油路,但由于地处山区,有的拐沟村的交通仍然不方便,不利于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传播;电话的普及率虽然很高,但是当前信息传播最丰富,最快捷的互联网的普及率还很低,基本处于空白和半空白的状况,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5、部分村庄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有的是普通石窑,有的是年久的土窑,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环境意识较低,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村巷卫生较差,居住环境较差。
6、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医疗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
7、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从现状上看,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正常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儿童、老人和妇女。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赌博、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
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沿河湾镇实际出发,今后一个时期内,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果畜棚栽复合型现代农业和传统农耕为支撑,以水电路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人居环境优化改造为切入点,以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民培育为抓手,以群众性的和谐文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全镇农村社会稳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这一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入手,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核心是要培育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沿河湾由于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许多农产品如苹果、大棚菜、葡萄、西瓜等产品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余下全文>>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五句话20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五句话20个字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