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宗白华答案
前往每一个人的心田
二:朱良志写得《中国美学十五讲》的读后感
中国美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成就不如料想的多。这其中有中国美学问题的难定,史料的驳杂等原因。然而,五十年来中国美学的最大不利是缺乏学术的眼光与方法。因而一句话可以演成长篇大论,一部长篇大论可以被一句话打倒。朱良志教授常说做些学术。他自己也以此自律。前此出版的专著都贯注这一学术追求。而如今这部《中国美学十五讲》也应作如是观。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的讲稿。今收入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本书中多为作者精思独得之言,而不流连于枝叶。读之令人壮而不傲,尤其使人意豁。
看书就如观览庭院。写书评无非是有感于房屋的富美,材料的坚实,间架的合理,或是对自己有了某些启示,想与房主多攀谈几句。别无他意。
关于本书,作者的出发处在中西之别,继而把捉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第2页)可以想见,这样的中国哲学必使它与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千载之下遥想先哲,多不是正襟危坐地讲学论道,更多的是他们活的生命。这可能是泰戈尔所赞许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因此,作者心中的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之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第2页)对于本书,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陈说,不需改写,直陈如下,“这里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的十五个问题,我以为都是生命超越美学的重要问题。本讲座的十五讲可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要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等等,这些对确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空间)、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生命美学的形态论。而后五讲,则是对生命美学范畴的讨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这是生命美学的范畴论。中国传统超越美学含摄的内容很多,这里选讲的若干重要问题,只是对于基本情况作一粗略的勾勒。”(第3页)前五讲,考镜源流,知其所从来,其特点尤在第四、五讲,以及第二讲中对于不二法门之辨析。此后各章皆源此而发。颇见整合之功。此书首章为庄,次为禅,后为儒、骚,可见作者之取向与识见。我们看着作者好像偏袒了庄禅,而这只是因为它们对中国美学出力太多,劳苦功高,平心说,这点实惠是应得的。作者在引言中说:“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我以为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从内在逻辑中把握中国美学的特点,不把中国美学当作论证西方美学的资料,是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第3页)这是对于中国美学合法性的一个解释。对此问题,有人反复咀嚼,有人一语否定,不若“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来得温暖与切实。这里有作者对于中国美学的体量与信心。
观此书者,知此书不愧于典型。处处都是精锐之兵。其中的妙解、特识与别裁,足以开启智识。即使偶然遇目,也是往往见宝。本书并非面面俱到,这也不是本书的目的,然而中国美学的精义已十有七八了。字里行间透漏出,这本小书里有个大世界。
匆匆一过,未免怠慢了作者的苦心。多所领受,不仅是著者之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领受之力,有得于心......余下全文>>
三:急求形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诗句或古文!谢谢! 70分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仇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惟有门前静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几番人面桃花相映软烟红,醒时一枕惆怅旧梦。敢问如花美眷如何伴春风?韶华似水来去匆匆。
背灯和月就花阴 十年踪迹十年心。
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记得当时年纪小,青梅竹马月下跑,十五六岁情初开,蝶影翩翩娇颜俏。
而今朱颜亦未老,可惜长恨阻鹊桥,问天不语空落泪,天如有情天亦老。
韶年易逝留不住似水流年,红颜易老看不清浮生一梦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轻狂
入我相思门 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 何如当初莫相识
四:泰戈尔评中国人,“他们发现了世界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的全句
他们本能地找到了事物规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五:谈一下中国色彩文化
色彩是中华文明的外表,它的影响贯穿中国的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天、地、 人都受制于这个系统。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对人事的关怀,具备 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的性质。 关键词: 色彩 五色 文化 古代哲学 在史前时期,人们就运用色彩来表达意愿,将色彩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他们崇拜色彩, 赋予色彩特殊的寓意,利用色彩表达精神上的追求。我国古代色彩文化意韵独特,影响深远。 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事为用。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 对人事的关怀,不像西方倾向于以客观外物为尺度研究色彩,而是具备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 的性质。 一、“五色”与中国文化 “五色”是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是色彩的本原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刘熙也曾作具体解 释(《释名·释彩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 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白、青、黑、 赤、黄“五色”,分别对应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 西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观念非常严格,色彩装饰被用作重要的标志,统治阶 级规定青、赤、白、黑、黄谓“五方正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同时象 征尊贵,而将其他“间色”贬为卑贱之色,规定“衣正色,裳间色”〔1〕。正所谓:“君子不 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同时,统治阶级根据官位等级和宗教礼仪的内容及场合选 配相应的色彩,从而使色彩的应用带有浓烈的政治和宗教礼仪内容。 1.白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在早期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 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把白虎视为凶 神,人们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 功能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 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人们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 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 白脸”、“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 衣”、“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五行”说则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 盈的本质。 2.青 “青”即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恶野。 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猛残的食人动物。这样一来,“义侠”是正义的,如人 们泛指啸聚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恶野”是邪恶,所以旧时也指“绿林”为 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 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戴“绿 帽子”。 3.黑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 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 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水,北方, 色尚黑,故秦始皇更命黄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 上......余下全文>>
六: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为什么说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赖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关于龙的起源还有许多学说:神异动物说 、图腾合并说 、天象树神说、 恐龙遗记说 、外邦传入说、模糊集合说等。
龙文化的内涵
北大一位教授从三个层次,揭示了中国龙文化的多重内涵: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中国的龙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观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
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叫变易观);
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龙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龙作为通天神兽,有助于人达到通天之道。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龙形态,大多数都包含这种文化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号称“中华第一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鳄型原龙。这里的整个蚌塑的文化内涵,据李学勤、冯时等著名专家研究,俨然是一幅六千年前的一幅“苍龙白虎北斗星图”,既表现古人以苍龙、白虎和北斗星座确定时间与农业生产季节,也反映出这位高踞于当时权力上层的墓主,......余下全文>>
七: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由哪些内容构成
1、《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后,又有神农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殷商末年出现了《周易》。由此可见,《易经》这部哲学经典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大始祖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完成的。《易经》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易传》。《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易经》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2、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聃(因而人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共81章。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为中国、为全世界所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继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之后,中国的高智慧圣人。老子也是世界最高智慧者。我认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中国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汲取智慧。
3、中医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经典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因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就是中医的鼻祖。综上所述,中药和中医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和轩辕黄帝。
4、中华衣裳(汉服或华服)
中华衣裳,也称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汉服(华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汉服(华服)最能体现......余下全文>>
八: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变成当代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与行为
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持续濡染。它与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却又超越具体制度,有着恒久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特指着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具有传承价值的部分事物。它有着意蕴丰厚的内核,有着鲜明美好的外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但也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被政治经济冲击,被芸芸众生忽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了近年来各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验做法,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精准而全面地论述与界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的行动纲领。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变成当代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意见》明确提出了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意见》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力求汇聚全社会之力来推进。
《意见》推进的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十三五”期间一个重大的国家文化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教育工程。这个工程需要我们对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进行新的变革,从部分工作而言,甚至是一次重建。《意见》指出了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从教育的角度,在接下来的9年中,要初步完成这一庞大工程的基本建设,困难是不少的,任务是艰巨的。然而,这又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程。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到今天,物质的繁花迷乱视线时,只有精神上的固本培元,才能帮助人们从喧嚣中看清方向。正确认识、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心灵找到源头,静心、安心、齐心,帮助我们在激流中立身,进而成为文化的弄潮儿,甚至成长为文化的引领者。
从教育上来说,落实《意见》部署的工作,需要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两者结合,才能深刻有效地推动这项工程。
第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教育在其传承中应该承担的特殊使命。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不能正确体认教育所应承担的特殊使命,具体推进工作就很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主义。《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明确的阐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因此,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历史长河越是源远流长,文化在更迭时的断裂与遗失就越是严重,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又一颗珍珠,遗留在岁月的河底。只有运用教育这根主线,我们才能将打捞起的珍珠重新编织为美丽的项链,成为传承给后人的真正财富。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
法国学者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