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古诗句

一:关于做人的古诗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参考资料:百度...余下全文>>

二:关于做人的诗句

1、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2、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4、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三:有关做人的诗句

未曾出土先有节 纵使凌云仍虚心

四:做人做事的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关于做人的道理古诗

古诗哲理赏析

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