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人海子的故事
海子躺在医院里,白色的墙壁映出海子苍白的脸,可海子却很安祥,静静地睡着,倘徉在他蓝色的梦里。
每每白色的帷幕里响起一串轻脆的风铃声,我便想起海子,以及
海子苍白的脸。海子的脸好白好白,犹如一叶风帆,驶啊驶,驶进一
个宁静的港湾,再也没有回来。那里有一片青青的芳草地,地上长满
了蓝、紫色的花儿,花香散溢,引来百蝶翩翩。有叶小舟停在岸边的
湖面上,没有风,安静极了。海子静坐在那叶小舟上,凝成一座雕像。
有个女孩闯进了这片芳草地,她扎着两根小辫,发端插着朵朵好看的
蓝花。女孩被遍地的花草吸引,她兴奋地坐拥在其中编织着花环。猛
然间,女孩抬头看到了躺在湖面上的小舟,小舟上的男孩安静如画。
女孩一阵欣喜,她以为他睡着了,为了不吵醒他,继续轻轻地坐在草
地上编她的花环。女孩编啊编,可夜幕快要降临了,男孩还是没有醒
来。女孩有些急了,她到岸边小声呼唤,男孩依旧安静如画。女孩不
相信眼前的事实,她以为这只是个梦。她把编好的花环组成一个“梦”
字,然后安心地坐在“梦”里等待……
这是一页美丽的风景。每次从那片白色的记忆中走来,我便无数
次地想象着那页风景,风景中那个静如雕像的男孩——海子。
海子和我是小学、初中的同学。他聪慧好学,也热情助人。各自
考入重点中学之后,海子常常把我们八年的情谊用一只信封捎来。洁
白的信纸折成一只鸽子,欢快地降在我的掌心。
最后一次收到海子送我的礼物,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那时候海
子就已知道自己的病情了,是白血病,可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海子
的父母一直以为海子不知道自己真实的病情,双方都以微笑掩饰着内
心深处巨大的悲痛。那天,海子踏着清晨第一片雪来到我的学校。教
室里正静静地上着早读课,海子侧在门口向我轻轻招手。我走出门,
他一句话不说,只递给我一个纸盒。接过纸盒,我诧异地看看海子,
海子示意我打开,原来是一串美丽的风铃。那时候,风铃还刚刚兴起。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真实可触摸的风铃:透明玻璃制成的风铃
像朵朵含苞欲放的玉兰,玉兰上印着点点蓝白色的小花。风铃用银黄
色的丝线串成,提在手里发出串串清灵的叮当。我欢喜极了,高兴地
说:“太漂亮了!”海子白白的脸上映出一方灿烂,似乎很郑重地说
了一句:“好好保存着。”然后回头向学校门口走去。
好好保存着。这么一句对海子来说意味深长的话,而对当时的我
却是懵懂的。那时的我根本不知海子的病情已十分严重,为了更好地
看病,他不得不听从医生、父母的建议,暂时离别学校住进医院。住
院期间,他给我写信从来不提医院的事,信封上的地址也还是学校的
地址。有时,他还会在信里夹上几张用笔抄写的数学物理习题卷让我
做。他说这是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事实上后来我才知这是他自己
动脑筋出的习题。他很希望我能够做得出这些习题,能够顺顺利利地
考入向往已久的大学。那时我的确也一心放在高三毕业前夕的最后冲
刺中,根本没想到要对海子的来信作什么怀疑。在他总是挂着笑容的
白白的脸上,我亦看不出一丝一毫与病魔作争斗的神情,又怎会想到
那串风铃竟是海子最后的诺言!
花开了一季又一季。诺言已过期,归来的日子也随风飘落。海子
再也没有回来。那串风铃已辗转过了好几个年头,仍挂在我白色的记
忆中。
海子你真傻,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承受一切?你把悲痛藏到别人看
不见的地方,却把愉悦挂在了自己脸上。知道吗,海子,因为你的笑
容,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再也看不得别人的快乐,说不定那里面也蕴藏
着诸多的苦痛和不幸。是否好人都这样?海子,那天你走的时候,我
正在校门口的邮筒前投寄圣诞的祝福,地址是:交通大学90届海怠长糙短孬......余下全文>>
二:关于海子的故事100字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三:海子的人生经历,详细的
在一本数上看到的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在一个论坛上找到的:
海子,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湾。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中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随着大弟弟和二弟弟的降生,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上小学的时候,海子放学回家,为了让两个弟弟先吃,自己往往只吃些残羹冷菜。上了初中,农忙时,星期六下午上完课后,海子就从学校步行回家,插秧割稻.;第二天,照样做一整天的活,挣几个工分,以便为家里在年底分红时能多挣一些粮油。忙完活后,在菜地里拔几棵白菜炒熟(没有油只有盐)装入瓶中,作为他下个星期的美食;再背一瓶子的腌萝卜和四、五斤米去上学。1979年考取北大时,他手拿录取通知书在井边大喊大叫,为自己就要实现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火车、坐火车的愿望兴奋不已。上北大时,妈妈东借西凑了30元钱,给海子带上。乡村老裁缝的父亲,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物赚钱供给海子在北大时每月10元的生活费。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可妈妈知道儿子的生活也很苦:在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既没有钱也没有空闲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可是海子不被人理解,四次失恋,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封闭而贫穷的生活之中。在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又不被人认同,连诗歌的发表都极不顺畅。常远曾说:“今年开学后不久(即写这首诗的前后)”,(现在)“穷极了,临时到商店买个东西都没钱”。我认为,来自贫困而封闭地区的海子,他向往的不是那种陶渊明式的“闲散”生活,而是让全家能够吃饱穿暖,充满家庭温馨的普通生活。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对他的死,我感到很遗憾。。。。。。
四:海子生平故事
海子(1964年3月26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到 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五:海子的诗《爱情故事》诗赏
海子早期的爱情诗一般写的很隐晦,神秘朦胧。这首《爱情故事》必须通读,那样才能理解“两个陌生人”的准确含义,诗人在最后一句点明“是我的两只眼睛”。再回头读全诗,“两个陌生人,向你的城市走来”,我理解为我的眼神追随着你,“你的城市”代表她的“内心世界”,为什么要用“你的城市”,我感觉海子长于乡村,而城市对于他来说是向往而又神秘,所以城市是对立的存在,就像男与女,而海子所倾慕的人,是与海子对立的、但又无限向往的神秘的未知存在。
爱情的某一阶段,尤其是暗恋期,最初语言的交流是秘密进行的,像情书之类,如仍在暗恋中,眼神与感觉的沟通是主要的方式,我把感情沉默地藏在深心,没有倾诉给你的我选择沉默,像土地一样埋下我的心事,而沉默是产生诗歌或者民歌的土壤,这里诗人用了一个精妙的暗喻,把民歌比喻成雨,但他没有用明喻,用了一个我形容水声的象声词“沥沥”、还有“淋湿了”这一句,使得此段形容又精妙。沉默是产生民歌的土壤,而民歌又像雨一般滋养我的爱情,使其成长得“郁郁葱葱”。
诗人期待爱情,也追寻爱情,但诗人毕竟才20岁,爱情对他来说是神秘的,但爱情也很原始与单纯,那就是爱你,然后在一起。如果熟悉以后,“两只眼睛”不再是“陌生人”,而变成了“两个猎人”,应该在森林里的“猎人”却走向“城市”,因为诗人要去迎娶他的王后,诗人在很多诗篇里自诩为“王”,(“我来到玫瑰花园/我脱下诗歌的王冠/和沉重的土地的盔甲”--《十四行:玫瑰花园》;“诗集/我嘴唇吹响的村庄 /王的嘴唇做成的村庄 ” --《诗集》;“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 《秋》),所以他的爱人自然是“王后”了。而诗人想像着来猎取他的爱情,就是带着“迎亲的鼓”走来,而婚姻在诗人的心目中“代表无数的栖息与抚摸”,相爱的人在一起,是身心的着落,是身心的温暖,是喜悦是安宁。
最后一段点出诗眼,就“是我的两只眼睛”,走向我寻找有爱情与婚姻。如果没有诗人自己的解释,整首诗理解起来较困难,这样一说明,再读便有融会贯通之感。
这应该是一则诗人向往中的爱情故事,还处在朦胧的暗恋期或者恋爱最初两性的吸引。诗人毕竟是少年,诗人的爱情与婚姻在想像中是原始的美好与朴素,甚至是童话式的,没有世俗没有功利,只是单纯地相爱,然后在一起而已,就像任何一个童话故事一样,终结于王者与公主幸福地在一起。
六:海子与她母亲的故事
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蔬菜匍匐在大地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然而,这个叫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当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当一个生命从母亲的子宫里奔出,这个生命就已经从母亲的子宫上升到母亲的心房里扎根了。
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查海生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松树林下,垒起了一座土坟。
从此,一个母亲的视线,天天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母亲还活着的,是她碎了的身体,陪禒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二十年乡下的风雨声里,一个母亲的眼睛,哭她的儿子“海生”,哭瞎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她唇间不停呼唤的乳名。
十五岁的海生,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一个母亲飞快地迈动小脚,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儿子,面对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个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火车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八十多岁的母亲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
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我认识一位诗人朋友。当乡下的母亲每一次来到城里,他都会谢绝所有的应酬与繁华,回到家与母亲坐在小桌上一同吃饭。他告诉我,长大以后,母亲这么多年只轻轻靠在他肩上一次。那是他陪母亲第一次乘电梯,感到手足无措又微微晕眩的母亲忍不住把头一下靠在了儿子的肩上。那一次,他一下涌出泪水,滴落在母亲花白的头发上。
诗人朋友说,他头上的第一根白发是母亲发现的。他睡眠不好引起的眼袋,是母亲看见的。总有一天,他会和母亲在路口松开这一辈子的手。那么,在和母亲有限的时光里,就是要好好陪着母亲,好好活着,让母亲感受到他的幸福而幸福。
所以,他说,在生命里,写给母亲最好的一首诗仍是:母亲,我好好活着,就是爱您。
七:海子为什么自杀 海子的恋爱故事
因为海子的生活过于单调加上失恋。爱过的四个女孩子都是他的灾难,初恋给予他的打击最大,几乎和他的全部生命有关;他的处境是极其悲惨的,他的房间里面没有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也不会跳舞骑自行车;甚至在他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里只看了一次电影。
我自己认为他是为了诗歌而死的。但是如果是那样子的话说明了他的创造力陷入绝境,死是一种升华和解脱,我们我从辨别。
八:【深夜】谁能给我讲讲三毛的故事,或者海子,林徽因,张爱玲
都是民国才女呀!可以查一下她们的纪录片!三毛是一个比较热烈的女作家!林徽因是内心柔软,外在坚毅的女建筑师!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女作家!海子是男的,近代诗人,学过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的诗很阳光、温暖,但自己却自杀了,感觉此人内心太矛盾,没去认真了解过!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他们的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