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的黄河水患有很多,你了解多少,讲一讲吧
黄河水患自古就有,从大禹治水就是最早的例子,之后历朝历代都整治黄河,但是一直水患不断,抗战之前有水旱黄汤祸中原,抗战时花园口事件都是。
二:历史上的黄河水患有很多你了解多少讲一讲吧
汉以前(两次)
周安王三年(399BC):虢山崩,壅河。
始皇二十二年(225BC):王贲伐魏,引河沟灌大梁。三月,城坏。
西汉(八次)
孝文十二年(168BC): 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孝武建元三年(138BC):河水决于平原。
元光三年(132BC):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夏,五月丙子,复决濮阳、瓠子,注巨野,通淮泗,泛郡十六。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发卒十万塞之,辄复坏。是时田蚡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忘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复事塞也。
元封二年(109BC):初,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不复塞,梁楚之地尤被其害。是岁,天子使汲仁、郭昌二卿发卒数万人塞瓠子河决。天子自泰山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卒填决河。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
孝元永光五年(39BC):初,武帝既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入海,广深与大河等,故固其自然,不堤塞也。是岁,河决于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决。
孝成建始四年(29BC):大雨水十馀日,河决东郡金堤……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及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馀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
孝成河平三年(26BC):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所败坏者半建始时。复遣王延世与丞相杨焉及匠作大将许商、谏大夫马延年同作治,六月乃成。复赐延世黄金百斤。治河卒非受平贾者,为著外繇六月。
鸿嘉四年(17BC):秋,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固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朝臣数言百姓可哀,上遣使者处业赈赡之。
王莽始建国三年(11AD):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决堤。
东汉(两次)
孝明永平十二年(69):初,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其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念。会有荐乐浪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自荥阳东至
千乘海口千馀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孝桓永兴元年(153):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
晋武帝泰始四年(268):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大水。
泰始五年(269):青、徐、兖三州大水。
咸宁三年(277):兖、豫、徐、青、荆、益、梁七州大水。
咸宁四年(278):司、冀、兖、豫、荆、扬四州大水,螟伤稼。
太康四年(283):河南及荆、扬等六州大水。
晋惠帝元康五年(295):荆、扬、兖、豫、青、徐六州大水。
元康八年(298):秋,九月,荆、豫、徐、扬、冀五州大水。
晋元帝建武元年(304):秋,七月,大旱;司、冀、并、青、雍州大蝗。 河、汾溢,漂千馀家。
陈文帝天嘉三年(562):齐青州上言河水清,齐主遣使祭之,改元河清。
临海王光大元年(567):丁巳,齐上皇如晋阳。山东水、饥,僵尸满道。
隋 (一次)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河南、山东大水,饿殍满野。
唐 (十次)
太宗贞......余下全文>>
三:历史上的黄河水患有很多,你了解多少,讲一讲吧!
当年黄河是流经江苏的,后来因为洪水改道走山东了。还有当年国民党为了抗日,炸了花园口堤坝,造成水灾。
四:治理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的故事20字
东汉时期,王景负责治理黄河,后代受惠数百年。
五:我国古代黄河水患的特点
黄河水患一直是北宋政府非常棘手的问题。从汉代起,黄河在几次比较大的泛滥和改道后,经过王景的治理,在以后近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相对安流的局面[1]。而到了北宋,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及其支流共泛溢154次,平均每年约0.92次。 仅黄河主干长时间大范围泛滥甚至改道有近80次,范围波及到淮河和御河流域的许多地区,对北宋的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统计数字见附表)面对汉唐间800余年的安流,北宋的统治者也只有慨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了。
一 北宋黄河泛滥频繁的原因及特点
灾害不独是自然现象,人为破坏也是引起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宋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尚不发达,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不够强大,人类加载给自然界的破坏还不足以让自然在相对短的周期里对人类进行报复。而当祖先们对自然无节制地破坏性开发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的时候,它就会以灾害的形式对人类进行报复,而北宋恰恰处在这一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人更多地承担了自己和先辈们无知的恶果。
中国古代的几次长时间、大规模的分裂割据都发生在宋代以前。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斗争造成的影响,带来了两方面的后果。其一,是导致了黄河周围地区植被与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引起了灾害频繁发生。其二,它又再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然所带来的伤害,自然灾害极有可能在“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原则的指导下,被述史者轻描淡写地一笔代过。即使有所记载,也早已被无情的战火所吞噬。宋代以后,中原地区军阀混战、长期割据的局面不复出现,更多的典籍得以留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史籍的数量也倍于前朝。这就在对自然灾害记载的数量上有了超过前代的可能。
唐代中后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交通、水利等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经不能负担起全国政治中心的需要。从五代十国起,交通条件优越、漕运发达的河南开封成为了全国的中心。北宋的都城开封位于黄河中游,这就是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它附近的地区。
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记录着周围发生的一切。自然灾害更是作为一种手段或约束力,被广泛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因此,人们更加重视对灾害的论述和记录。这样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有关灾害的珍贵材料,而且还为我们研究宋人乃至古人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荒政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北宋时期黄河水患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受灾面积广,水灾爆发次数频繁。几乎涵盖了现在黄河中下游河南、山东,北至河北中部海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江苏、安徽的许多地区。几乎黄河的历史上所有泛溢过的地方,北宋时期均有河决的记载。另外,黄河泛溢也十分频繁,在北宋的167年里,就有54个爆发年份,平均每3年一次。
其次,灾情严重,造成黄河多次改道和分流。造成改道的决溢在北宋一共有7次,分别出现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天禧三年(1019)、天禧四年(1020)、景祐元年(1034)、庆历八年(1048)、熙宁十年(1077)以及元丰四年(1081)。黄河如此频繁地大规模地改道,在整个黄河灾害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其中熙宁十年爆发的是这一时期最严重的一次,造成了三十八万户流离失所,三十万顷良田被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受灾,“濮、齐、郓、徐尤甚”[2](卷二十,三十二页)
第三,受灾地点集中,河北地区尤罹重患。河北位于黄河下游,北宋时期,黄河的大部分决溢都波及到这一地区,是这一地区成为当时主要的黄泛区。
河北路与辽国接壤,北宋初期的对辽策略,多数与这......余下全文>>
六:历史上,治理过黄河的有哪些﹖
治理黄河的故事,从神话就开始了,注明的大禹治水说的就是治理黄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黄河的人物如: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洲,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余下全文>>
七: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八:历史上开封城被黄河水总共淹埋了多少次?
历史上开封城被黄河水总共淹埋了 5次 现在开封城的地下有 6座城下城
麻烦采纳,谢谢!
九: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 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 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 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 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余下全文>>
十:开封历史上被黄河水淹过几次
水淹开封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象开封一样屡遭水患,仍能一次次崛起,洪水带给了开封无穷无尽的灾难,把无数的风流故事掩没于地下。开封的每一次兴衰都与洪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城开封第一次遭水患应该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祸,公元775年,王贲引鸿沟水淹大梁,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城市魏都大梁一下子成了废墟,魏国的公子王孙成了强秦的阶下囚。开封城由繁华逐渐衰败。司马迁到大梁采风吊古,寻觅信陵的足迹,哀叹大梁城已成大梁之墟。
历经金元的洗劫,万国咸通,富丽甲天下的汴京城开始走上衰败,但使开封真正走上败落的是水患,确切的说是人祸。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开封,遭到了殊死抵抗,三月未能攻下开封,后来,有人想到了扒开黄河,水淹开封,到底是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官军或是穷凶极恶的李自成义军作孽,史料记载有很大争议,有记载干脆说双方都比着掘黄河大堤,但无论是谁,都是不可饶恕的千古罪人,,史载黄河决口后,犹如巨雷奔腾而至,大水将开封整个淹没于水下,仅城墙门楼和大相国寺屋脊顶可见,大水过后,开封城36万人仅2-3万人逃生,开封城不仅成了废墟,更是成了人间地狱,开封城被黄沙埋地下数米,连相国寺高大的弥勒佛也仅可见头颅和手指,似在为遭到劫难的生灵哀悼,今天的大相国寺八角琉璃殿就被大部分埋于地下,后人想办法提升的结果。
这次大水的残酷更甚于金元的铁蹄对开封的践踏,明朝对开封的记载尚有汴河、蔡河,但黄河水淤平了汴河,京杭大运河从此改道,繁华汴梁从此一蹶不振,无数的名胜人文古迹被冲毁或埋于地下,明朝尚有的夷山、艮岳、资圣阁、金明池、州桥等全被埋于地下,铁塔的基座连同下面三层都被埋于地下,伴随开封几千年的蓬泽,也被黄河水淤为平地。可以想象此次黄河水淹汴梁,远甚于秦朝的那次大水,那次大水至少未影响宽阔的蓬泽。
蒋介石领导的全国抗战,那不屈不挠,焦土抗战的精神令人景仰,但扒开黄河大堤,致使几十万豫东豫南百姓流离失所的做法确实不敢苟同,尽管这次大水不及明末的水淹开封,但确实是给黄泛区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同时,也未能达到以水为兵,阻挡日寇的目的。
明末水淹开封以后,开封先后七次遭大的黄河水患,但危害相对较小,无数英杰为治水而不辞劳苦,栉风沐雨,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流放伊犁的途中,就和开封人民一起治理黄河,那些治理黄河的36位英杰,至今仍在开封古吹台上供奉,被后世景仰。
解放后,确保黄河安澜一直都是开封的头等大事,近些年来,由于上游大量截流,黄河源头的荒漠化,黄河几乎年年断流,黄河对开封的威胁已家降到最低限度,但是水患大于天,黄河悬河的危害丝毫不敢懈怠,当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曾喊出可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口号,但当年就冲垮了离开封近在咫尺的兰考堤防。三门峡水库修成,大家为黄河就要变清欢呼时,黄河泥沙十年淤死了水库,并倒灌了肥沃的渭河流域,毛泽东一生喊国无数豪言壮语,但面对黄河悬河,老人忧供忡忡,如此堤随水高,何日是个尽头啊!
今天治黄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人类对黄河有了更多的应对策略,黄河水淹开封似乎已成往事,黄河水最后一次威胁开封也有了百年历史,去年,有人曾把抵抗黄河水进入开封的最后一道大堤屏障挖开了几百米长的口子,引起了开封市民的震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是想告诉人们,治理好黄河,做好三道堤防仍是正在走上崛起的开封不可忘记的重中之重。
愿黄河永远安澜,愿原离黄河水患的开封再次走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