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内容

一:高尔基的《童年》大致讲述了什么内容?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供谢依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平凡、善良的好人哺育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的精神,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二:高尔基写的《童年》的主要内容

《童年》主要描述了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岁月。在年幼的阿廖沙眼里,成人的世界紶那样的丑陋与无情。母亲在感染霍乱而死的父亲遗体旁生下的小弟弟夭折了。外祖父家里,舅舅们整日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家里强壮的男人欺负殴打女人,毒打儿童。而小阿廖沙却始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经常听外祖母讲故事。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廖沙暗淡的童年岁月里闪耀着母性光辉,带给了阿廖沙一生的爱与感激。

三:《童年》(高尔基)的故事梗概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四:高尔基的《童年》 简介全书主要内容

高尔基[1](1868.3.28―1936.6.18)英文Gorky·Maksim,全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赛·马克。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读了感觉到的是一种感动,书中描写的外婆,就是作者自己心中的圣母,通过大师的笔端,焕发出这种神圣的、圣洁的光芒,感动了因为读了这本书而感悟的读者。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五:童年(高尔基)简洁主要内容【全篇】

关于《童年》

【写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内容精要】

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地位影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名家导读】

《童年》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这里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力量……”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

《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余下全文>>

六:高尔基的《童年》归纳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一,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父亲在船上死了,弟弟降生了,父亲在一个陆上的城市里安葬了,外祖母叫我哭,我却哭不出来,伏尔加河静静的流淌,秋高气爽,天空澄澈,两岸的秋色很浓,一片收获前的景象。

二,雅科夫舅舅与米哈伊尔舅舅成天为了家产争来争去,几乎一见面就吵。有一个把自己的妻子都打死了,他们俩见到我与母亲,很害怕我与母亲将家产抢走,吵得更厉害了。外祖父毒打外孙们表现得很凶残,外祖父来病床看我,他的身世值得同情。

三,伊凡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有一双金不换的手;我和外婆一起度过了一场热闹的家庭舞会;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在一次搬十字架地时候,由于雅科夫舅舅地自私,“小茨冈”被压死了。

四,外婆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良善、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

五,外婆和外祖父各讲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

六,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在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我担任了火线侦察兵的角色。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砖头砸伤了手,造成了骨折。

七,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弧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

八,外婆会讲童话,有一次讲了《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他们之间有深刻的友谊,“怪人”听外婆讲童话,“好事情”和外婆有某种尴尬关系。

九,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他是一个马车夫,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对三个小少爷有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马车夫也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

十,我母亲的突然回家,产生了家庭矛盾,我和她因为“背诗”而爆发了一次争吵;外祖父和她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十一,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交往,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十二,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上学读书。

十三,外祖父与外婆分家过日子,我捡破烂为生,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母亲死了,最后,我不得不走向“人间”。 后,我不得不走向“人间”。

是不是又太长了,你自己处理一下吧

七:关于高尔基的《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三部曲分别是《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三部曲描写了“我”的成长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尔基的成长历程。高尔基每一时期的创作都与当时的时代脉搏密切相连。高尔基所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沙俄统治走向衰败的时代。当时的俄国,政治极端腐败,下层任命生活困苦,整个社会正在酝酿大的变革。1905年第一次革命失败后,高尔基也和许多人一样,开始冷静思考许多问题:革命失败的原因;俄国社会和俄国革命的性质;俄国革命与俄国民族文化心态的关系;未来革命的历史命运等。在思考、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时,高尔基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挖掘,他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这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习气,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高尔基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唤醒人民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权利。这就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直接原因,同时革命导师列宁也鼓励高尔基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都写出来,《童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阿廖沙)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童年》这部作品是高尔基童年的真实写照,并不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