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一:初中议论文学习重点有哪些?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二:珠穆朗玛峰多高

珠峰的确切“身高”还要等到今年8月才能公布。

所谓高度,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珠峰的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国以青岛验潮站测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海拔零点,因为测绘人员此前已经知道西藏拉孜县相对于这个点的精确高程,所以珠峰的高度只要从拉孜起测就可以了。在测量的前半程仍采用传统而精确的水准测量法,就是每隔几十米竖立一个标杆,通过水准仪测出高差,一站一站地将高差累加起来算出准确数字,这样一直算到珠峰脚下。

从珠峰脚下开始,测绘人员改变了测量方式,他们在海拔5200米到6300米之间选出了六个相对平坦、便于架设仪器,同时又能看到珠峰峰顶的测量点。

登顶队员在峰顶把觇标架设成功后,这六个测量点上的测绘人员就利用激光测距仪向峰顶发出激光,经过峰顶觇标上的三棱镜反射回来后,可以测出测量点与峰顶之间的直线距离和水平仰角,再运用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等基本原理,计算出珠峰峰顶相对于这几个点的高度差。这种测量方法叫“三角高程测量法”,我国1975年珠峰测高得出8848.13米的结果,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这是目前国际上采用最广泛的一种。

为了让今年测得的珠峰高度更加精确,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同时搐测量人员还同时采用了现代的GPS卫星测量法。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大地测量部高级工程师陈现军:“GPS天线它通过接受卫星的数据,直接可以把峰顶的坐标测出来。同时这个坐标本身就包含了高程的量,这个精度和经典的办法进行比对,作为新的技术手段来确保我们测量珠峰高程的精度。”

这两种办法都可以算出珠峰峰顶到我国海拔零点的距离,但珠峰峰顶厚厚的积雪可不能算在内。准确测量雪深是这次提高测量精度的重要一环。1975年测高队员是用向雪中插一根杆子来量取冰雪深度的,这种方法容易因力气、角度、冰冻层等原因产生误差。今年我国首次携带雷达探测仪在峰顶测量冰雪深度,得到的数据更准确。

不论采用哪种测量方法,在测量的过程中由于温度、气压、重力等多方面原因,测出的高度总会有误差,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来消除误差。这个计算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多月,然后数据还要经过审核,所以珠峰的确切“身高”最早要在今年8月才能对外公布。

有关的研究表明,地球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至今仍然充满活力,每年都要向北水平移动数十毫米,向上“长个儿”近10毫米。

1975年中国首次测量珠峰高度活动.得到的是8848.13M.

参考资料:www.cctv.com/....shtml

三:中考议论文知识的考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题型:1、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2、概括分论点。3、各种论据的论证作用。4、论证方法的作用。5、论证过程。6、开放性题目等等。

四: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议论文基础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端,也可能在文章的中间或末尾,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正是一个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就要由我们自己来归纳了。

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论据的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同时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理论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例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举出了下列事例:牛顿对苹果落地要问出个所以然,从而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把壶水滚沸当做问题研究,发明了蒸汽机;释迦牟尼对极普通的人生现象寻根究底,创立了佛教;孔子在太庙里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向老子问礼,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通过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精神的可贵。

又如,《谈骨气》一文列举了三个事例: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元军,被俘后誓不投降,慷慨就义;古代一个穷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民主战士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愤怒痛斥国民党特务。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2.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例如《论求知》第十段列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这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例如:《“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一文,文章引用《辞源》中关于“偃旗息鼓”的两个出处,《辞源》作为具有权威性的古汉语工具书,作为理论论据有一定的权威性,而这两个出处有力地论证了“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画等号,指出滥用成语的不良文风的危害,有力地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用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余下全文>>

五:怎样做好中考议论文复习

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又或许,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来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背景

六:初一 —— 初三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

我珍藏多时的资料,给你,好好保存: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