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的经济影响

一:大学扩招对经济的影响

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满足更多人受教育的需求,大学扩招本身是没有问题,但是有必要这么急匆匆地大规模扩招吗?我认为:和当初设立黄金周一样,都是为了刺激消费,大规模地硬件建设加上扩招后大批学生的消费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制度制定者的睿智。

大概从92年开始,我国实行的是适度通涨政策,国内物价飞涨,人民惊呼钱不值钱,投资消费极其旺盛,到处出现了抢购的场面,大家都觉得钱好挣,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那时也是人民币利率最高的时候。房地产还刚刚起步,人民的积累还不足以大量投入房产。后来,提出软着陆,要在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到是实现了,接下来出现了经济缓慢的情况,多次降低利率的情况下,经济不见起色,于是大家认为出现了流动性陷阱。

如何对付流动性陷阱,中央大概有几条措施:1、实行农网改造,通过此举,劫富济贫,为GDP做了贡献,救活了银行,拉动了相关产业。这个措施的作用举足轻重。2、发展教育产业,大学扩招,让学生受益,让家长掏钱,把就业压力放在后面处理。这一招的贡献也是很明显的。3、发展基础产业,增加政府投资,同时发展对初级产品拉动大的比如汽车产业,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这几条措施的应用,使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而这段时间,居民储蓄持续增长,人民消费投资意愿仍然不强烈。

1、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有数据表明,1995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大,这批人在1997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年到2002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年达到顶峰。从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的效果。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2.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学界呼吁:应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的实施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主要有:

1.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即有18%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派遣工作结束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2001年,有关部门计算出207所高校10个一级学科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4%。然而,一些专业的硕土毕业生就业难也已初见端倪,逼迫已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刚进入市场就业就不得不面临提高学历层次工问题,一时间高学历教育热风靡中华大地。与此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致使那些怀才不遇的毕业生只好屈身附就,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文化......余下全文>>

二:高校扩招是了为什么?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中国高校招生录取率超过50%,大约有470多万新生已经跨入大学校门。这个数字再创历史新高。而同时,今年毕业的330多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到现在为止已经找到工作的,据说仅为70%,这就意味着另外30%也就是将近100万年轻人(不包括头两年“积压”的数量),在花掉爹娘的大笔储蓄后还要守在家里靠别人侍候衣食。

我有两个亲戚,家里条件都不好,其中一个的孩子今年刚毕业,读大学共花了近三万元(注意,钱虽少,但这大部分可是借来的),原本指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让家里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没想到至今还呆在家里,一家人愁得几乎绝望。另一个的孩子刚上大二,孩子的爸妈看到这种情况,原来的理想也逐渐动摇,想劝孩子放弃大学去打工,但又担心刺激孩子,一家人都暗暗为将来的日子发愁。

我不太清楚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家庭。有人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能力差,或者不愿意差工作。对此,我要说的是,如果大学生普遍能力不够,高校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大学生如果都去干起点很低的工作,那还有必要上大学吗?

另据海外媒体报道,中国的大学近年不断扩大招生,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但提供大学生的职位却稀少,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中国致力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多年来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就业职位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不那么需要大学毕业生。

对于高校乐此不彼的扩招,我想说的是,如果社会的确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那么,高校不断扩招是为了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今后每年都有上百万甚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会不会造成社会动荡?

三:高校扩招对就业有什么影响?

大多就业压力大!主要是学校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均衡,例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都出现人才严重饱和,另外法学、计算机、金融、财政学、经济学、新闻、会计、旅游专业等。

这些专业就业是不是压力很大,充斥了其他的相关岗位了!

未来各专业市场需求展望,以下专业需要扩招

(一)医药专业

目前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总体上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另外,医药界的贸易、经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会增加。社会对医科类毕业生的需求也很大。其中,临床医学类人才依然走俏;基础医学类与护理学类专业就业不太理想;法医学的社会需求量有限;预防医偿、口腔医学从理论上讲很有前途,但从近几年就业状况看却十分困难。

(二)地矿专业

地矿行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走出低谷,并处于逐步好转的攀升阶段。但从总体上讲,地质类、矿业类社会需求量较小,需广开就业渠道。

(三)水利专业

水利专业毕业生就业目前不大理想,各专业冷热不均。但水利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好,随着三峡工程等一批大的水利工程上马,水利及其相关的一些专业需求量明显增加。由于水利与电力、环保等部门的联系比较紧密,因此也有很多人到系统外就业。

(四)能源、交通专业

在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能源、交通行业占了很大比例,各大煤矿、油田、气田需要大量人才,这是吸纳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五)建筑专业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中高级人才十分缺乏,亟需补充。近年来建筑类、土建类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一直名列前几位,尤其是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受欢迎。

(六)外语专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会与年俱增,今后几年这类人才也会保持较高的需求量。非师范类外语专业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一些小语种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如东欧和亚非的一些小语种,除韩(朝)语、阿拉伯语基本持平外,其他语种就业都较为困难。

(七)电子信息类专业

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10年内将持续走俏。特别是在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移动通信、电子消费品生产方面,以及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通信、网络保密研究、可视电话、图像传输、军事通信等领域,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但是该专业对人才需求层次较高,专科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八)农林类专业

这几年,农林类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在农林类各专业中,社会需求量大小不一。目前需求较多的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道路与桥梁、园林、林产化工等专业;需求量较小的有农学、桑学、茶学、植物等。

(九)应用文科类专业

目前应用文科类各专业就业形势基本上较好,人才市场的信息表明,新闻、出版、广告、文秘、公关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就业领域宽广,社会需求量很大,并且急需大批创新复合型人才。

(十)外贸专业

这些年,外贸专业已远不如前几年热门。但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入世以后,随着专业结构的调整,招生规模的控制,外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是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的。

(十一)政法类专业

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有较大的增加。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将加......余下全文>>

四:高校扩招有什么优缺点?拜托了各位 谢谢

转: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中国高校招生录取率超过50%,大约有470多万新生已经跨入大学校门。这个数字再创历史新高。而同时,今年毕业的330多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到现在为止已经找到工作的,据说仅为70%,这就意味着另外30%也就是将近100万年轻人(不包括头两年“积压”的数量),在花掉爹娘的大笔储蓄后还要守在家里靠别人侍候衣食。 我有两个亲戚,家里条件都不好,其中一个的孩子今年刚毕业,读大学共花了近三万元(注意,钱虽少,但这大部分可是借来的),原本指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让家里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没想到至今还呆在家里,一家人愁得几乎绝望。另一个的孩子刚上大二,孩子的爸妈看到这种情况,原来的理想也逐渐动摇,想劝孩子放弃大学去打工,但又担心刺激孩子,一家人都暗暗为将来的日子发愁。 我不太清楚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家庭。有人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能力差,或者不愿意差工作。对此,我要说的是,如果大学生普遍能力不够,高校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大学生如果都去干起点很低的工作,那还有必要上大学吗? 另据海外媒体报道,中国的大学近年不断扩大招生,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但提供大学生的职位却稀少,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中国致力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多年来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就业职位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不那么需要大学毕业生。 对于高校乐此不彼的扩招,我想说的是,如果社会的确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那么,高校不断扩招是为了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今后每年都有上百万甚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会不会造成社会动荡? 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采纳哦

五:大学扩招以来 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 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 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 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这种人才结构严重失调,难道不是使人才缺口“越捅越大吗? 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但现阶段的高校扩招并不能正常地发展高等教育。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六:大学大幅度扩招,是利还是弊?

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 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 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 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这种人才结构严重失调,难道不是使人才缺口“越捅越大吗?

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但现阶段的高校扩招并不能正常地发展高等教育。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七:高校扩招有什么优缺点?

更多学生受到高端教育

八: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对大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影响

一、当前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 世纪末,我国终于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入世无疑会对我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巨大的挑战。入世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影响。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公认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在某种情况下会集中出现,并有可能爆发,甚至带来动荡和不安。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出来多少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了多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我国生产力能否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文明能否健康而协调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显而易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科技精英,也要培养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逐年的高校扩招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我国适龄青年进入高校的入学率应达到巧%,即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率的15-50%的临界点。Ill(P 1-6)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但是,要将这些青年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便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

1、加强和改进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信息网络时代提供的技术优势,根据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的要求,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万方数据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2、培育正确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还需要培育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势的正确思想......余下全文>>

九:为什么大学扩招后,给平民带来不良影响

为什么大学扩招后,给平民带来的影响也不完全是只有不好的,实际上也有好的一面。

大学扩招对平民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是生源质量的降低,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那样能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而且还有的大学生不仅仅是不能胜任做好学问的要求,连在做人方面都存在问题。所以这样的大学生就不能得到社会和平民的认可,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十:大学扩招的利弊

[摘 要] 大学扩招已有多年,且也是大势所趋。但近几年却愈演愈烈,且已发展到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阶段。究竟这样一种大规模扩招是否可行?本文探讨了扩招的利弊,并对高校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扩招 利弊 高等教育管理

翻开我国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扩招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除少数年份外招生数额一直呈增长趋势。 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将大幅度扩大该年度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且在今后几年将继续扩大。自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其中1999-2002年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递增率为42.4%,而1978- 1998年20年间,这一指标为5.1%。近几年扩招已愈演愈烈,尽管扩招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且也是大势所趋,但针对当前盲目扩招的状况,笔者认为探讨扩招的利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大学扩招的有利因素

对于大学扩招,主要有以下有利因素: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可以分配工作,因此考上大学就等于拿了“铁饭碗”,就成了国家干部,人们认为高考是最好的出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更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选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流传几千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门槛越来越低,高中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的录取比率达到70.8%,广东省的录取比率与2002年持平,陕西达到 56.47%,江苏为70%,江西为62%,湖北为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考录取率都是比较大的。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 14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万人,成人高校 559.1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62.98万人和103.18万人,增长25.63%和22.63%。研究生发展较快。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比上年增加 3.74万人,增长22.65%。在学研究生5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0.78万人,增长27.41%。从数量上衡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规模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有数据表明,1995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大,这批人在1997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年到2002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年达到顶峰。从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的效果。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发展......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